唐代诗人: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长屋王 | 宋代诗人: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| 清代诗人: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

丘为《寻西山隐者不遇》注释、赏析

作者: 浏览:

  绝顶一茅茨,直上三十里。

  扣关无僮仆,窥室唯案几。

  若非巾柴车,应是钓秋水。

  差池不相见,黾勉空仰止。

  草色新雨中,松声晚窗里。

  及兹契幽绝,自足荡心耳。

  虽无宾主意,颇得清净理。

  兴尽方下山,何必待之子。

  【注释】

  茅茨:茅屋。

  扣关:敲门。

  僮仆:指书童。

  唯岸几:只有桌椅茶几,表明居室简陋。

  巾柴车:指乘小车出游。

  钓秋水:到秋水潭垂钓。

  差池:原为参差不齐,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。

  黾勉:勉力,尽力。

  仰止:仰望,倾慕。

  “及兹”二句:及兹,来此。契,惬意。荡心耳,涤荡心胸和耳目。一本无此二句。

  兴尽:典故出自《世说新语》。晋代王子猷在夜间吟咏诗词,忽然间想到了好友戴逵。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,于是王子猷即刻连乘小船前往。经过一夜才到,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。有人问他为何这样,王子猷说:“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,兴致已尽,自然返回,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?”

  之子:这个人,这里指隐者。一作“夫子”。

  【赏析】

 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生活情趣的山水诗。

 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,前八句写寻隐不遇,似露失望惆怅之意,后八句则宕开一笔,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所居环境的闲静优美,将他的志趣与诗人自己的追求诉诸于笔端,表现出了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。

  “绝顶一茅茨,直上三十里”。前两句写隐者居所的高,远,简,“绝顶”言其高,“茅茨”指其简,“三十里”指其远,如此,作者却要“直上”寻找隐者,可见诗人对他的钦佩之情。这样的铺陈渲染,便让读者对隐士为何等高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。

  “扣关无僮仆,窥室唯案几”。三,四句写诗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,却连个仆人也没有遇到,屋里也是空空如也。诗人未见隐者,也无人可以询问。这里隐者可能有一,两个僮仆,出门时带去了,或者根本就没有。诗人敲门时,无人应答,门上无锁,可推门而入。直观其室,室内只有岸几,没有任何奢华的用具。真正的隐者是没有物欲,注重精神修养的,由此可见,隐者必是真正的高人雅士。

  “若非巾柴车,应是钓秋水”。五,六句中,是诗人的想象。隐者不在,诗人不免要推断他的去向,或砍柴或垂钓,都是人与自然的交流,都脱离了人世的纷扰,尤其是“垂钓”,古时就是一种闲适脱俗的生活。诗人如此写,更突出了隐者的超然。

  “差池不相见,黾勉空仰止”。七,八句,写了诗人不遇的心情:错过了与隐者相遇的机会,就只能失落地,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表示无尽的景仰了。诗人不辞辛苦,跋山涉水去寻隐者,不得相见,此时的失望与忧郁不免要溢于言表了。

  “草色新雨中,松声晚窗里”,九,十句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,草色青翠,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,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。

  “及兹契幽绝,自足荡心耳。虽无宾主意,颇得清净理。兴尽方下山,何必待之子”。最后六句直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,不能相见,或者感到缺憾,但在这优雅的居所里,诗人却感到与隐者的幽情逸致产生了契合,身心也如被清水涤荡了一般变得澄澈清明,虽然没有宾主相见的兴奋,但却也深深地体悟到了清净无为的禅理,而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,目的达到,便可欣然下山,又何必等着与隐者相见呀?此处借用了晋代王子猷的典故,起到了丰富内容,美化词句的作用,也表现了诗人洒脱不羁的心性和追求。

热门推荐
© 2023 古诗文网网 | 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
湘ICP备15008850号-6